CN / EN

机构设置
教学机构

工程力学系

2021/06/13

合肥工业大学力学学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于19811986年分别获得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安徽省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2018年分别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全职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9人,讲师8人,其中博导8人,硕导24人,近40%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师资队伍中人才荟萃,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师德标兵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1人,合肥工业大学黄山青年学者4人。

本学科具有力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的完整体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为国家培养具备坚实力学专业理论基础、计算和试验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着重培养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土木建筑、新型材料等行业从事设计和力学分析工作的高级研究人员。本学科建立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本科生及上百名硕博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其中许多研究生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大量毕业生获得了国家高级工程师、注册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资格,在国内制造业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毕业生目前在各类高校和研究所担任教职或研究员,其德才素质及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本学科设有应用力学研究所,并拥有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高性能冲击测试、高性能计算仿真中心、结构动力学测试等一批力学专业实验室。学科一直注重力学基础理论与土木、机械、材料、交通等工程学科融合和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计算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弹性波理论与实验研究、智能材料与交叉力学和流体与气体燃烧安全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在弹性波传播理论与模拟方法、边界元法理论与应用、结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知名水平。

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均获国内外同行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近年来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及行业协会奖5项。5年主持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80余项,到账纵横向科研经费累计2000余万元;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30余篇,被授权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主要研究方向:

(1)计算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

边界元法及扩展边界元法是力学系发展较早的计算力学方法之一,该方法可较为准确快速的研究工程结构中的变形、断裂以及多场耦合力学等问题。近年来,结构优化方法的发展进一步充实了这一学科方向,现已形成了一支以边界元方法、可靠性优化、拓扑优化等计算方法研究为主的优秀研究队伍。同时基于上述先进的计算力学方法和多场耦合理论,系统深入开展增材制造与智能无损检测等应用型研究。

(2)弹性波理论与实验

该方向长期从事弹性波理论和数值模拟,在地震电磁异常产生的力电耦合机理和数值模拟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基于物理意义明确的弹性波电磁场耦合方程组,实现了对地震诱导电磁场的定量计算,揭示地震电磁场的特征,研究结果为地震电磁观测资料的解释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推动电磁异常现象在地震减灾中发挥积极作用。

(3)智能材料与交叉力学

该方向主要围绕各类智能材料的多场(力、热、电、磁、化学等)耦合力学性能调控、微纳结构设计优化、柔性智能结构设计与控制技术、柔性臂机器人建模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基于压电材料、磁电材料、铁电材料等智能材料的力电(或力磁等)耦合效应,设计智能驱动器和传感器,结合相应的控制策略,实现机械臂等结构的智能变形和振动控制。

(4)流体与气体燃烧安全研究

面向国家对油料和新能源火灾防治的重大需求,开展持续泄漏流淌火蔓延研究,揭示了流淌火主控传热模式及其对固体边界条件、泄漏流量和流淌槽尺度的响应机制,阐明了逆向流淌火蔓延临界行为发生的条件并建立临界判据;发展了火灾模拟计算方法,揭示了火焰加速、层流向湍流转变、燃烧转爆轰演变机理,在可压缩反应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及爆炸防控技术取得创新成果。

 

主任:李孝宝

支部书记:胡宗军

副主任:余波

专业\职称
正高副高中级
工程力学

程长征周焕林吴枝根

牛忠荣高永新周荣欣

李孝宝

詹春晓浦玉学耿淑伟

柳兆涛胡宗军孟增

张长会汪忠明余波

李满厚李昊许海燕

王美芹吴乔国柏晓东

姚程杨宇鹏李景传

孙文春王选王宝珍

陈豪龙任山宏


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联系电话:0551-62902066 院长信箱:civil@hfut.edu.cn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