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土木文化传承
土木文化传承

中国优秀土木工程系列:徽州渔梁坝

2024/11/06

一、工程简介: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地处歙县城南约15公里处的新安江中。它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是我国杰出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所在地地形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坝体横跨练江,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村。练江在此处形成了一道宽阔的水面,使得渔梁坝成为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渔梁坝附近的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田的灌溉。

渔梁坝所在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渔梁坝在泄洪防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夏季时,由于降水充沛,渔梁坝可以有效调节水流,防止洪水泛滥;冬季时,则可以蓄积水源,确保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徽州府志》、《歙县志》有关资料记载,该坝是为了缓流蓄水而在此筑坝截流。宋绍定元年,歙州推官赵希愬主持伐石重修。元末明初,渔梁坝开始圮坏,明弘治十二年,知府张桢拨官帑葺之,但不到两年即被冲毁。两年后,知府彭泽命通判陈理督工修建。明万历、崇祯年间又两次大修。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府朱廷梅主持重修,坝开三门,以泄水势,历时6年完成。后乾隆、光绪时曾两次维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渔梁坝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不断修缮渔梁坝。

渔梁坝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高约5米,坝身断面呈不等腰梯形,下游边坡坡度1:7.8

坝北、中、南设三道泄门,比坝顶约低0.3米,三个水门从北向南依次渐低,起着调节流量的作用。通过最南端水门的江水直冲山壁,折向东北而下,不仅刹减了水势,又使北岸难聚沙碛。其余两水门则是保证练江水位稍高时仍有较大泄水能力。渔梁坝的垒砌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渔梁坝历史悠久,见证了徽州地区古代水利建设和农耕文明的繁荣。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梁坝的存在,反映了古代徽州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勤劳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渔梁坝的建造采用了巧妙的工程技术,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和水流特性,实现了蓄水、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坝体的设计和建造,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师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渔梁坝在保障农业生产、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渔梁坝在修建和维护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坝体的设计和使用,使得水流得到合理调节,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同时,渔梁坝的蓄水和灌溉功能,也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渔梁坝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还成为了解徽州文化、体验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渔梁坝,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渔梁坝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渔梁坝的建造理念和技术手段,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综上所述,渔梁坝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卓越技术成就的水利工程遗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科技资源,也为我们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工程图片

 


三、工程视频

https://tv.cctv.com/2024/07/31/VIDEQ3YlEM4jOO0m2ZqoPauF240731.shtml

注:视频来源: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联系电话:0551-62902066 院长信箱:civil@hfut.edu.cn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