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土木文化传承
土木文化传承

中国优秀土木工程系列:颐和园

2024/10/16

一、工程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 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颐和园藏文物有四万余件,品类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部的大型丘陵地带,占地面积约290公顷(一说293公顷或2.97平方公里),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这一区域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主要建筑包括仁寿殿(原名勤政殿)、德和园等。其中,仁寿殿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德和园则是生活区,内有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等。

万寿山前山部分: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有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长廊是前山部分的重要景观之一,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西至万寿山西端的石文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上雕梁画栋,有无数幅彩画,游人漫步长廊,既可欣赏这些丰富多彩的彩画,又可外观昆明湖湖景,内望万寿山上各式建筑。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这一区域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昆明湖占据整个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水面十分开阔。在湖面的艺术处理上,颐和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留三个岛的形式,而是创造性地分成三个水面,形成湖、岛、堤的新的“一池三山”格局。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就连西堤沿岸的柳树也是按照苏堤复制的,如今依然有当年栽种的柳树。站在昆明湖的西堤上,不仅能看到万寿山的全貌,往西还可以看见玉泉山的轮廓和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

以水面为主体: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使得整个园林以水为主体,形成了开阔而宁静的水景。

建筑与山水相融合:万寿山上的建筑群与山水相融合,形成了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独特景致。

轴线布局:万寿山前山部分由两条垂直对称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排云殿起,直到佛香阁。这种轴线布局使得整个前山部分显得井然有序,富有节奏感。

“一池三山”格局:昆明湖的水面处理上创造性地分成了三个水面,形成了湖、岛、堤的新的“一池三山”格局,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层次,还使得整个园林更加具有意境美。

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成功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首先是中国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全园宫殿建筑的组合排列,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而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又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又显示了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并且了无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颐和园不但再现了清漪园的景物,而且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它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其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研究中国皇家园林和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美学、宗教、人文、环保等多种学科最好的实物素材。

颐和园的建筑形式几乎罗列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可贵的是,它们都基本符合清代营造则例的一般规范,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虽然建筑规模庞大,但全园整体统一和谐,建筑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不但和同类性质的北海中的清代早、中期建筑有着可辨的差异,即使在颐和园中和仅存个别清漪园的建筑相比较,也能感觉到尺度、比例的区别,特别是在斗拱的细部,装饰纹样、石雕手法上更加明显。

皇家园林的兴建: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修建的皇家园林。这反映了清朝皇室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对孝道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的政治背景。

历史变迁中的破坏与重建:颐和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二:工程图片

 

 

三、工程视频

https://jishi.cctv.com/2012/12/27/VIDE1356541388273157.shtml

注:视频来源: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网https://www.cctv.com/

 


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联系电话:0551-62902066 院长信箱:civil@hfut.edu.cn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版权所有